乡村振兴的“江西密码”|贫困村谋逆袭路 组织振兴注新能
[编者按]在赣鄱大地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宜丰县盈科泉茶叶产业借助数字科技重焕生机、井冈山市古田村返乡人才盘活红色资源、于都县红色舞台剧点亮文旅之光、彭泽县废弃矿山“祛疤复绿”绘就生态逆袭新画卷、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从贫困村到绿色发展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大江网(信息日报)特派出5路记者深入基层,走进乡村田野,与村民、干部、创业者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滚滚浪潮,探寻乡村振兴的“江西密码”,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献上江西基层一线的振兴图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肖立宇报道:九岭山下,北潦河蜿蜒穿过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这个曾经靠砍伐林木创下“全县十强村”辉煌的“摩托村”,也因生态透支在2015年沦为“十三五”省定贫困村。如今,港背村却是游客争相打卡的“慢森活”聚集地——8公里硬化公路串联起白墙黛瓦,新建2个停车场、新增210个停车位方便游客停驻,8个农饮水站保障清洁水源,卫生室配备血糖仪、B超机,村民年均收入从2600元跃升至1.9万元。这场从“竭泽而渔”到“山水生金”的逆袭,恰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鲜活样本。
20世纪90年代,港背村昼夜回响着伐木声。“后视镜里都是羡慕的眼神。”老支书包训龙回忆着,天然阔叶林轰然倒下,沿河漂流的木材铺满北潦河,年采伐量占全县三成,村民骑摩托进城的风光背后,青山已成“瘌痢头”。2005年全域禁伐令实施,村集体收入归零,青壮年远走他乡,留守老人守着破败土房。至2015年,河道淤塞可涉水而过,卫生室常备药告罄,人均收入停留在2600元。
2015年,港背村戴上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转机始于此时。“优势在生态,出路在山水。”港背村党支部书记吴竹林回忆道。村“两委”痛定思痛,用半年时间走遍全村山林水域,召开十余次屋场会,确立组织振兴引领生态转型的战略。
港背村秀美风景(靖安县璪都镇人民政府供图)
北潦河水质优良,适宜棘胸蛙养殖。2015年底村“两委”开始建设养殖基地,引导贫困户养殖蛙苗,次年,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如今,当地蛙苗规模已达12000余只。
2016年,村“两委”推动成立靖安县港背塅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由刘煌平等村民担任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建立起“技术培训+保底收购”机制,多次邀请养蜂技术人才驻村培训,将全村当年不足百箱的养蜂规模扩至如今的1500余箱,年产蜂蜜突破2万斤。
2022年6月,生态变现迈出关键一步。村“两委”通过县乡村振兴“两山”转化大数据平台,完成板石洲头至后塅大桥河道水域经营权首宗交易,村民以资源入股成立靖安县村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次年8月,该公司运营的竹筏漂流项目正式开漂,4个月创收40万元,直接带动104名村民就业,河道经营权流转更让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如今,3公里河岸景观带串联8家农家乐,伐木声化作游客笑语,森林民宿与红色研学路线正将“慢森活”品牌推向更广的市场。
村里将疏通河道的石块砌成小桥,回收啤酒瓶筑成艺术墙,古驿道、儒林第、红军故事馆串联起包公文化、农耕文明与红色记忆。
沿着新修环村公路前行,养蜂户吴竹华家的二层小楼格外醒目。院前停着送货的面包车,屋内冰柜存满自酿蜂蜜。“过去摩托都陷泥里,现在冷链车能开到院坝。”他掰着手指算账:40箱蜜蜂、农家乐餐位、竹筏合作社分红,年收入突破24万元。
“过去出村要蹚三条河,现在家家门口通水泥路。”村民刘煌平告诉记者。这个曾经连卫生室都没有的村庄,如今建成8个农饮水站,有配备B超设备的标准化卫生室,8公里景观公路串联起古驿道与生态茶园。吴竹林表示:“2024年全村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是2017年脱贫时的10倍。”
更深刻的变化在山水间悄然发生。昔日“砍树人”变身“护林人”,村民自发组建起动植物巡逻队,救助跌落幼鸟、封禁盗猎渔网,野生动植物种类恢复至2000余种。村民包训详在巡林时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黄花虾脊兰,这种“植物界金丝猴”的现身印证生态修复成效。生态环境改善了,收入水平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正如村史馆展板上所写:“乡靖民安,不在伐木声声,而在草木蔓发、万物共生。”
航拍港背村的绿水青山(靖安县璪都镇人民政府供图)
港背村的成功转型,是党建引领下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村两委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带领村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